文明实践网湖北讯(通讯员:杨泽文)在异乡的繁华都市,倘若有一处地方,能听见熟悉的乡音,品尝地道的家乡菜,触摸到来自故土的纹路与气息,那便是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慰藉。对于纵横四海的黄商而言,散布于全国乃至全球的黄冈会馆,正应成为这样一方宝地,一个能安放乡愁、凝聚乡情、重燃乡魂的精神家园。
会馆,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同乡联谊场所。它是一枚文化的印章,盖在异乡的土地上,宣告着一群人的集体身份与文化根源。要让黄冈会馆承担起“精神家园”的重任,需要倾注心血,赋予它超越物理空间的精神内涵。如何打造好黄冈会馆,我建议:
一、打造“乡愁的实体容器”,让会馆成为故乡的缩影。
走进黄冈会馆,应如一步跨回黄冈。这里的一砖一瓦、一图一物,都应是对故乡的深情复刻。
一一视觉上的故乡: 在建筑风格与室内装饰中,巧妙融入东坡文化、大别山红色元素、禅宗文化等黄冈独有的标识。悬挂赤壁的壮丽画卷,陈列文星楼的精致模型,甚至将罗田的板栗、英山的茶叶作为艺术展品。让黄商在此,目之所及,皆是故乡。
一一听觉上的故乡: 这里应回荡着纯正的黄冈乡音,播放着婉转的黄梅戏,时而举办乡音恳谈会,让“熟悉的腔调”成为治愈乡愁的最佳良药。
一一味觉上的故乡: 会馆的餐饮功能至关重要。力求还原最本真的黄冈味道——一碗黄州烧梅的丰腴,一盅麻城肉糕的鲜香,一杯英山云雾茶的清醇。让“舌尖上的故乡”成为最直接、最温暖的情感连接点,使会馆成为异乡最正宗的“黄冈味道打卡地”。
二、构建“情感的连接枢纽”,让会馆成为温暖的港湾。
会馆的生命力在于人与人的连接。它不应是一座冰冷的建筑,而应是一个充满温情与活力的“家”。
一一从“信息孤岛”到“资源网络”: 将会馆升级为黄商资源共享、互助共赢的平台。定期举办商务沙龙、项目对接会、行业论坛,让老一辈黄商的经验与新一代黄商的创意在此碰撞,让会馆成为黄商事业发展的“加油站”和“助推器”。
一一从“逢年过节”到“日常牵挂”: 除了中秋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团拜,会馆应策划更多常态化的活动,如读书会、书画展、亲子乡情教育活动等。让黄商及其家人习惯于将这里作为休闲、充电、社交的首选地,真正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。
一一 从“一代乡愁”到“代际传承”: 特别关注“黄商二代、三代”的融入。组织“寻根之旅”夏令营,开设黄冈历史文化讲堂,让他们在会馆中了解父辈的奋斗故事,理解黄冈深厚的文化底蕴,从而在心中种下“乡愁”的种子,实现黄商精神的代际延续。
三、塑造“精神的信仰高地”,让会馆成为力量的源泉。
会馆的终极使命,是成为黄商群体的精神图腾,让他们在此获得身份认同感和前行的力量。
一一弘扬“黄商精神”: 在会馆内设立荣誉墙、事迹展,讲述从古至今黄商“筚路蓝缕、诚信为本、义利兼顾”的奋斗史诗。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黄商,都能感受到身为“黄商”的骄傲与责任,从而砥砺前行。
一一连接“故土与新程”: 会馆应成为黄冈故乡与外界黄商之间的“官方桥梁”。及时传递家乡的发展规划、投资政策和建设成就,激发黄商回报桑梓的热情。同时,也将黄商们的建议与需求反馈回乡,形成一个良性的情感与事业循环。
一一从“寄托乡愁”到“赋能未来”: 当会馆成功营造出家一般的归属感与信任感,它便能凝聚起巨大的力量。这股力量,既能帮助个体黄商在异乡站稳脚跟,也能汇聚成支持家乡发展的磅礴伟力,更能将黄商精神淬炼成一种商业文明,影响一方。
黄冈会馆,不应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更应是黄商心灵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原点。它承载着过去,联系着现在,也昭示着未来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将每一座黄冈会馆都精心打造成为一座行走的黄冈、温暖的港湾和精神的高地。
当每一位黄商无论身处何地,都知道有一个叫“黄冈会馆”的地方可以依靠、可以倾诉、可以汲取力量时,乡愁便有了最温暖的归宿,而黄商群体也必将因此更加根深叶茂,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