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北京 江苏 江西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河北 河南 山西 新疆
当前位置:首页>地方实践>福建>地方专题

福建安溪:赋能第一书记 让“主心骨”扎根乡土

时间:2025-07-14   来源:中国网   编辑:吴丽君

乡村振兴的战场上,驻村第一书记是连接城乡的“桥”,是服务群众的“脚”,更是带领乡亲们闯新路的“头雁”。近年来,安溪县直面县域点多面广、镇村发展不均、干部本领恐慌等现实挑战,以“选育管用”全链条机制为笔,以乡土情怀为墨,精心描绘驻村干部扎根一线、担当作为的生动画卷,让一个个“主心骨”在茶乡大地上既显担当高度,又含民生温度。

精准“选”:让每颗种子落对土壤

“派谁去?往哪派?”这是驻村工作的第一道考题。安溪的答案,藏在“人村相适”的精细考量里。

选准“有心人”,把政治硬、本领强、接地气作为硬标准,通过个人自荐、单位推荐层层筛选,优先将业务骨干、优秀年轻干部纳入视野。新一轮县派第一书记中,72.3%带着涉农专业背景或农村工作经验,他们带着“泥土味”走进村庄,一抬脚就踩准了田间地头的节奏。

选对“娘家”,对原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,重点从交通、农业、水利等37个“有资源、有项目”的部门“点将”,明确派出单位与驻点村“捆绑作战”——项目跟着需求走,资金围着村子转,形成“一人驻村、全员帮扶”的合力。

配好“对”,县乡两级建起“村级需求库”与“干部能力库”,像给钥匙配锁芯一样精准对接。尚卿乡某村缺产业规划,就派来有文旅策划经验的干部;龙涓镇某村矛盾纠纷多,就选来擅长调解的“老手”。这种“靶向匹配”,让驻村工作从一开始就少走弯路。

精心“育”:让每株幼苗茁壮成长

“刚驻村时,看着满山茶园不知从何下手。”这是不少新书记的困惑。安溪用“量身定制”的培育体系,帮他们补上“乡土课”,练就“真本领”。

打底子的“基础课” 必不可少。一本本政策汇编、业务指引送到手中,历任优秀第一书记“返村传经”,把“如何跟村民拉家常”“项目申报要注意啥”等“土经验”倾囊相授。“老书记带着我走了3天山路,教我认地块、记民情,比书本管用多了!”县派驻虎邱镇双格村第一书记张少鹏说。

强本领的“提能课” 走深走实。“农民讲师团”在茶园里开课,教的是茶叶病虫害防治;“田间党课”搬到项目工地,讲的是如何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。全年专题培训覆盖所有驻村干部,26个党建、乡村振兴示范点成了“练兵场”,6场“走村助村”拉练让大家在互看互学中找差距、补短板。

练真功的“实战课” 最磨人也最育人。164名领导干部、村党组织书记当起“导师”,手把手教思路、带项目,37名第一书记被派到乡镇参与招商引资、矛盾调解,在“啃硬骨头”中练就“铁肩膀”。如今,他们中不少人成了村民口中“懂技术、会经营、能吃苦”的“自家人”。

贴心“管”:让每份付出被温柔以待

“驻村不是‘孤军奋战’,得让干部住得安心、干得舒心。”这是安溪管理服务的出发点。

日常管理有“章法”,全县驻村干部管理办法细化到驻村时间、工作纪律,随机抽查、实地走访成常态,确保“人在村、心在岗”。临时党委、党支部定期开交流会,各级驻村第一书记围坐一起聊困惑、想办法,“组织就在身边”的归属感油然而生。

待遇保障不“打折”,安家费、生活补贴实时到账,人身意外险、年度体检一样不少。更暖心的是,发改、财政等部门主动向驻点村倾斜资源,“项目资金不用愁”让干部能甩开膀子干。

关怀服务有“温度”,城区“驻村之家”成了临时港湾,干部进城办事、开会,渴了能喝水,累了能歇脚;县乡联络服务中心常开“茶话会”,大家泡着铁观音聊工作、谈生活,烦恼有人听,困难有人帮。

有效“激”:让每分耕耘结出硕果

“干好干坏不一样”,这是最有力的动员令。安溪用实打实的激励,让担当者得实惠、实干者有奔头。

考核“亮真章”,驻村干部年度考核单列,优秀指标“不封顶”,2021年以来,32人次获县级以上荣誉,76人次考核优秀,这些成绩单成了干部成长的“通行证”。

晋升“有通道”,14名表现突出的第一书记被提拔或进一步使用,26人晋升职级。“在村里干出成绩,组织看得到、群众认得出。”这成了驻村干部的共同感受。

典型“树标杆”,“我的驻村帮扶故事”专栏里,有把科技小院搬到大山里的省派第一书记黄海滨,有把汽车充电桩变成“致富密码”的市派第一书记黄华容,有把脱贫村变成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县派第一书记魏欣欣。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故事,让更多人看到:驻村的日子,是吃苦的岁月,更是发光的时光。

如今,走进安溪的村庄,驻村干部们或是在茶园里指导采摘,或是在工地督促进度,或是在调解室里耐心劝说。他们脚下沾着泥土,眼里装着群众,用全链条培育的“硬本领”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“软故事”。这故事里,有政策的力度,有培育的精度,更有民心的温度——这正是安溪驻村工作最动人的底色。(来源:中国网)
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