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乡村振兴

电子科技大学织翼实践队十年深耕川西高原,用青春绘就乡村振兴图景

时间:2025-09-18   来源:本站   编辑:吴丽君

本网讯(通讯员:黄振)七月的川西高原,青稞浪涛在风中起伏。亚弄村的藏式民居前,熟悉的身影如约而至。近日,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学院织翼实践队的17名师生,踏着十载未改的足迹,再度奔赴康定市甲根坝镇亚弄村。在这片平均海拔3600米的高原藏村,他们用17天的暑期实践,续写着与雪山脚下的温暖约定。

image.png

教育赋能:AI点亮高原课堂播撒科技种子

"老师,这些真是给我们的吗?"开营首日,小扎西举着实践队捐赠的文具,蹦跳着冲进教室,眼里的光比高原阳光还要明亮。在亚弄村社会实践育人基地,为期12天的暑期夏令营像块磁石,吸引了周边30余名藏族孩子。这里没有枯燥的课本堆砌,队员们早已备好"知识盛宴"——既有帮孩子们查漏补缺的语文数学辅导,更有音乐、科学、财经等趣味课程,让高原的暑假浸满探索的欢趣。

科技课堂上,队员冯烺刚打开电脑,孩子们便像归巢的小鸟围拢过来。"想让AI画点什么?"他笑着发问。"宇宙飞船!"二年级的巴登脱口而出。随着AI工具在屏幕上勾勒出银白轮廓,教室里的惊叹声此起彼伏。扎西紧接着喊道:"再画一幅我们这里的雪山吧!"当熟悉的贡嘎雪峰在屏幕上显现时,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夜空中的星子。

电子信息课上,13岁的德吉紧盯着屏幕上自己用可视化编程软件编出的"坦克"。当"炮弹"带着音效成功发射的瞬间,他拽着队员的袖子雀跃不已:"我以后也要做工程师!"短短五天,这些先前对编程毫无概念的孩子,都对着自己的第一个程序露出了灿烂笑容。

image.png

民族团结:文化浸润心灵共筑精神家园

实践队在活动中始终肩负维护民族团结的使命,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项环节,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中华文化课堂成了孩子们汲取精神力量的小天地。队员们化身故事讲述者,把"两弹一星"精神里的坚韧、科学家精神里的执着,揉进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,也把科技报国的种子埋在孩子们心中。

音乐课上,《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》《同心筑梦》的旋律一响起,队员们就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一句一句地教唱。藏语的尾音偶尔会悄悄溜进汉语的歌声里,却让这份合唱多了份独特的温暖,歌声飘出活动室,像纽带一样把心紧紧连在一起。

绘制传统水彩画时,孩子们把雪山、藏寨、经幡都搬进画里。在一笔一画的创作中,孩子们触摸着中华文化的肌理,心底的文化认同感也一点点变得浓厚。

image.png

产业帮扶:破解民宿痛点架起沟通桥梁

"游客问哪里看雪山最好,我半天也说不清楚。"民宿老板的话,被带队老师尹良君郑重记在调研本上。随着"藏家乐"旅游产业兴起,村民们既盼着游客来,又怕沟通不畅闹笑话。队员们挨家走访十余家民宿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"客源不稳定""不会用手机接单"等难题。

针对性方案很快落地。对于青少年群体,队员们带着孩子们玩起角色扮演,达瓦当导游介绍观景台,巴登装游客抛问题,一来二去,孩子们的普通话越来越通顺。木雅文化论坛上,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起当地藏区文化,胸脯挺得高高的。面向村里民宿从业者的培训会更像场热闹的交流会,队员们摊开产业分析报告:"可以拍些藏餐制作的短视频,用普通话讲讲糌粑的故事。"队员们编写的民宿常用对话手册里,旅游实用语搭配着汉藏对比,贴心又好记。

image.png

文旅推广:镜头记录美景点亮致富之路

抱着"要让更多人知道亚弄村的美"的想法,队员们扛着相机闯进了海拔5000米的山区。为拍梅朵垭口的星空,他们凌晨两点就守在寒风里;为拍木雅措的清澈,赤脚踩进零度的湖水;徒步三小时到山顶,只为定格贡嘎雪山金顶的瞬间。

8集文旅宣传片上线后,雪山的巍峨、藏寨的炊烟、经幡的飘动在屏幕上绽放,播放量很快突破5万次。"好多人问怎么来这儿!"卓玛看着手机上的留言,笑得格外开心。

image.png

十年光阴,织翼实践队的故事还在继续,就像村口的玛尼堆,每一块石头都刻着青春的印记,每一道纹路都连着高原的希望。



二维码
微信扫码分享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