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(通讯员:张亚芹)在京台高速徐州段旁,刘集镇东梁庄村的村民们至今仍对2025年6月20日那个暴雨后的清晨记忆犹新。连夜暴雨导致高速边沟堵塞,积水倒灌村庄,道路被淹,边坡受损。然而,让他们感到温暖的是,一个电话过后,江苏省交通综合执法局连徐支队第四大队的执法人员迅速抵达现场,联合养护部门紧急抢修,当天下午积水消退,安全隐患彻底排除。
“水退得真快,路也安全了,多亏了你们及时赶到!”村民的朴素赞誉,正是第四大队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融入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实践的生动写照。
缘起:当“枫桥经验”遇见高速公路
“枫桥经验”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浙江枫桥,其“发动和依靠群众,坚持矛盾不上交,就地解决”的核心要义,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生机勃勃。而将其引入高速公路交通执法领域,连徐支队第四大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创新探索。
2025年以来,第四大队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,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作为提升执法质效、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抓手。大队精心制定的《创建“枫桥式”人民满意基层执法站所工作方案》,紧密围绕“政治筑基、矛盾化解、品牌建设、执法为民、服务阵地”五大核心,细化了19条具体任务,为创建工作绘制了清晰的“施工图”。
“高速公路执法,过去给人的印象多是巡查、罚款、扣车、处理事故。但我们思考的是,如何将执法关口前移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与矛盾纠纷,让执法既有力度,更有温度。”第四大队负责人道出了创建的初衷。
创新:“三个三”工作法筑牢矛盾化解“防火墙”
创建“枫桥式”站所,核心在矛盾化解。第四大队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“三个三”工作法,成为实现“矛盾不上交”的关键利器。
——做实三种排查,让矛盾“浮出来”。个人自查、中队排查、大队督查,线上线下相结合,构建起全覆盖、无盲区的矛盾发现网络。执法人员不再是“坐在办公室等投诉”,而是主动走进施工企业、走进服务区、走访运输企业、回访当事人,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现。
——创新三级预警,让风险“看得见”。根据矛盾纠纷的严重程度、处置难度,动态划分为红、黄、绿三个预警等级。绿色预警由中队长组织化解,黄色预警由大队法制审核员牵头,红色预警则由大队领导亲自挂帅。这套精准的分级机制,确保了资源合理配置,小事快速办,难事重点攻。
——深化三级联处,让纠纷“化解掉”。“执法中队—法制审核员—大队”三级联动,综合运用“法、理、情、德、规”手段,层层化解矛盾。对于疑难杂症,更可邀请支队法律顾问、协调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力量联动联处,形成化解合力。实现小事不出中队,大事不出大队,执法矛盾纠纷不上交。
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大队办理轻微免罚案件470件,占案件总量的65.3%;办理说理式执法案件226件,占比31.4%。这不只是数字,更是执法理念从“以罚代管”向“教育引导”转变的体现,有效提升了执法“温度”,从源头上减少了复议、诉讼等后续矛盾。
实践:用心用情书写为民服务新篇章
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命力在于实践,其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。第四大队的实践,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为民服务场景中。
应急处突,守护“安全路”。 东梁庄村积水险情处置,是“枫桥式”服务理念在应急状态下的集中体现。面对突发险情,大队迅速响应、高效联动、靠前处置,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积水问题,更推动建立了“雨前排查、雨中巡查、雨后复查”的联防联控长效机制,将“化解在早、处置在小”落到实处。
跨市协作,打通“便民路”。 连云港的仲女士因事故造成路产损失,身处异地、车辆受损、身体不适,让她为前往徐州办理赔付手续犯了难。第四大队了解情况后,没有拘泥于常规流程,而是主动启动异地办理机制,协调连云港的第一大队为仲女士提供了“就近办”服务。从“往返跑”到“就近办”,变的不仅是距离,更是执法部门心中装着群众、主动打破壁垒的服务意识。这正是“枫桥经验”“服务不缺位”的生动诠释。
精准普法,筑牢“法治路”。 大队创新的“三维普法”体系,通过阵地前移、服务延伸、源头治理,将普法宣传融入日常执法和服务。“法治问诊会”上,执法人员不再是简单的处罚者,而是成为企业的“法律顾问”,用“法规讲解+案例剖析+风险警示”模式,帮企业算清超限运输的“违法成本账”,引导从“超载博弈”转向“合规运输”。辖区重点企业违法案件数量同比下降70%以上,这无疑是源头治理、预防矛盾的最有力证明。
惠企帮扶,优化“发展路”。 大(中)队长接待日、站所开放日、民营企业帮扶座谈会、“惠企为民先锋行”“邀约式安全检查”……一系列举措,搭建起执法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。针对大件运输企业,重点宣传“智能选线”等升级服务,帮助企业降本增效;设立“重点帮扶企业联系点”,对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启“多对一”定向服务。执法,在这里展现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另一面。
升华:品牌引领塑造执法为民新形象
在青山区服务区,“高速雷锋车”联合服务站和流动服务驿站成为一道亮丽风景。法律咨询、路况信息、应急食品、出行指南……常态化的便民服务,让冷冰冰的高速公路充满了人情味。旁边的“雷锋亭”甚至成了司乘人员的热门打卡点,这背后是群众的真心认可。
大队驻地的硬件升级和环境营造,同样蕴含着深意。科学划分的功能区,专门设置的问询室、司机休息室,以及专题文化墙上“执法为民”的标语,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信号:这里不仅是执法的场所,更是服务的窗口,是司乘人员可以信赖和依靠的“驿站”。
思考: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启示与未来
第四大队的实践,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执法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宝贵样本。
它实现了执法理念的重塑。 从管理到治理,从处罚到服务,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,执法者的角色发生了深刻转变。执法不再是孤立的行政行为,而是嵌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。
它创新了矛盾化解的机制。 “三个三”工作法等机制,将传统的经验做法系统化、制度化、精细化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工作模式,确保了矛盾化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。
它拓展了为民服务的边界。 无论是应急抢险的“分内事”,还是跨市协作的“额外功”,只要关乎群众切身利益,都被纳入“枫桥式”服务的范畴。这种“服务无边界”的理念,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它凝聚了共建共治的合力。 通过开放日、接待日、座谈会等形式,畅通了民意渠道;通过联合交警、养护、沿线村镇等部门,构建了协同治理网络,实现了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多元共治”的转变。
当然,创建之路并非一蹴而就。如何让“三个三”工作法等机制持续优化、充满活力?如何将好的做法固化为长期制度?如何进一步激发全体执法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?这些都是第四大队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。
大队负责人表示: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不断深化‘枫桥经验’的实践应用,创新服务举措,提升治理效能,努力将基层执法站所真正打造成为群众广泛认可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‘枫桥式’人民满意窗口。”
从东梁庄村的积水消退,到仲女士的跨市办结;从企业违法率的大幅下降,到“高速雷锋车”前的暖心服务……连徐支队第四大队用行动证明,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这棵常青树,在高速公路这片充满现代气息的土壤上,同样能够枝繁叶茂,开花结果。它化解的是矛盾,通达的是民心,守护的是千万人民群众的“安全路、放心路、幸福路”。在这条大道上,执法者与人民群众,正携手同行。